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你所不了解的山西戏曲之灵丘罗罗腔究竟有多特别?

  灵丘罗罗腔历史悠久,是陕西特有的稀有剧种。大约于清朝光绪年间由河北行唐、阜平传入雁北地区,结合晋北民歌、方言等元素而逐渐形成的。灵丘罗罗腔表演细腻真实,活泼自由,富有生活情趣。咬字清晰,说唱性强,运用真假音结合,尤其擅长旁白。其唱腔曲调丰富多样,属于多声部曲牌对联。它的特点是明亮光滑。主要唱腔有“数词”“娃子”“流水”“介板”“背宫音”等,其中高出八度的“背宫音”是其一绝,其他板式唱腔也各具特色。

  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罗罗腔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地区、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据清朝康熙年间戏剧家刘廷玑著《在园杂记》中记载:“近今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甚至等而下之为梆子腔、乱弹腔、巫娘腔、唢呐腔、罗罗腔矣,愈趋愈卑,新奇迭出,终以昆腔为正音。”由此可见,罗罗腔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来的,其形成年代起码是在康熙年间以前,甚至在明代末年就有了雏形的罗罗腔,它主要活动在冀中地区。

  罗罗腔历史悠久,形态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传统曲牌,如【娃子】、【彩腔】、【山坡羊】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唱腔结构又在不断变化。

  罗罗腔传统的音乐唱腔主要有甩板、数词、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种,其中说唱性较强的数词是代表性的唱腔。在其唱腔中存在曲牌唱腔与板式唱腔有机结合的特殊结构,如以甩板、数词与流水组合为一套曲子,等等。罗罗腔演唱中在每句的句尾常用假嗓"耍腔",其伴奏方式较为特别,"唱时不伴",乐器过门在每句的尾音处进入。

  罗罗腔有南北之分,灵丘罗罗腔属北曲弦索系统,在艺术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剧目生活气息浓厚,台词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说唱性强,有曲艺说唱的味道。乐队不拖腔伴奏,只在每个乐句尾音部分加入伴奏,过门之后即停。给演员的唱演留下很大发挥余地,能说能唱,节奏可快可慢,音量可大可小,吐字格外清晰。很有特色的是男角在尾句部分用高八度的假嗓耍腔,俗称:"背宫音",反映出其中古老唱腔的痕迹。

  伴奏乐器通常有:小板胡、笛子、笙、唢呐、三弦等。打击乐有:板鼓、战鼓、堂鼓、手板、小镲、小锣、中虎锣等,后又加进了琵琶、扬琴、二胡、小提琴等乐器。

  灵丘罗罗腔角色行当分生、旦、净、末、丑。表演上讲究“四功五法”,表演程式如“起霸”、“走边”、“趟马”、“登殿”、“坐帐”等也都规范成套。此外还从山西北路梆子吸收了走“花梆子”的步法。

  灵丘罗罗戏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其角色体系、音乐体系、舞台体系都各具特色,尤其是音乐体系。传统曲牌戏与残缺板式戏的结合是中国戏曲从曲牌戏向板式戏过渡的主要形式,对中国戏曲发展史具有有益的学术研究价值。由于资金不足,演出市场萎缩,演员流失。灵丘县古罗罗剧团成立于1960年,是当地唯一的专业演出团体。为了传承和发展罗罗戏曲,2006年,范曾委托大同艺术学校创办了灵丘罗罗戏曲班,招收30名学员,开创了培训大专班的先河。培养了白玉文、郭德宝等剧团骨干。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还积极投入新的保护措施,如改造建设200平方米的排练厅,安装更新的舞台设备;采访罗强老艺术家并录音录像;挖掘优秀的传统剧目和演唱风格;灵丘县政府拨款10万元,解决剧团急需的演出服装和舞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