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罗罗腔是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剧种,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逐渐衰落。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其他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其唱腔中存在曲牌唱腔与板式唱腔有机结合的特殊结构,如以甩板,数词与流水组合为一套曲子,等等。罗罗腔演唱中在每句的句尾常用假嗓“要腔”,其伴委方式较为特别。
灵丘罗罗腔来源有什么说法其唱腔又有什么特点?
早在清初,罗罗腔就作为一种“花部”声腔而风靡大江南北。根据老艺人的传说,灵丘罗罗腔是清末从河北传入的,其前身是河北丝弦戏。灵丘罗罗腔和丝弦戏同属一个声腔系统。两个剧种的艺人同台演出,俗称“一锅煮”,而在灵丘地区,当地的罗罗腔俗称“倚罗腔”、“侉丝弦”。“侉”是当地人对河北、山东等语音的一种称谓。据此可以认为,这种剧种就是丝弦戏(罗罗腔)流入山西晋北地区后,受到当地欣赏习惯、风土人情、语言声调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形成。
灵丘罗罗腔的唱腔曲调很多,据说原有72种,但大部分已经失传。唱腔中有一些早期的传统曲调,如【娃子】、【彩腔】、【山坡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唱腔结构是不断变化的。罗罗腔的传统音乐唱腔有甩板、数词、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种,其中说唱性较强的数词是代表性的唱腔。在其唱腔中存在曲牌唱腔与板式唱腔有机结合的特殊结构,如以甩板、数词、流水组合成一套曲子,等等。罗罗腔唱法中,每句的句尾常用假嗓“耍腔”,其伴奏方式比较特殊,“唱时不伴”,乐器过门在每句的尾音处进入。音乐属多调性曲牌联缀体,其特点是明快,流畅,适于抒情叙事。它的唱腔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宫调式的“数词”,另一类是微调式的【娃子】,还有一种叫【流水】(属“娃子”系统)。“数词”男女分腔,其余皆为男女同腔同调。在演唱上具有行腔吐字清楚,说唱性强和真假声结合使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