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专属福建的戏曲活化石闽剧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起源于什么时期?

  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和念白的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它是一种多声腔戏曲,是明末儒生戏、清初平江戏、江湖戏的融合。俗称“前三合响”,又称“榕腔”或“闽腔”。闽剧风格典雅、别致、鲜明、优美、婉转流畅。演员在表演中注重手、眼、身、姿、步态的基本程序,力求通过人物的外表表现出优美的身材,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榕腔”一词,最早见于清光绪年间福州举人卓倓《惜春斋词话》记载:“闽人演唱曲本,土音曰榕腔,正音曰啰啰。”榕腔之称,从清末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时期。

  民国元年,福建教育司第三科曾致函警务厅,请实行禁演淫戏称:“本司第三科审查,应禁榕腔戏曲数十种,当经先后照请贵厅严行禁演在案。查近月以来,各戏班如‘宝发’、‘仕梅’及南台‘群芳’、‘赛月’女班,尚多演唱上列请禁各淫戏,且撰意肖物,变本加厉,致今舆论啧啧……”“闽腔”一词,始见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福州进士林苍《天遗诗集·乙未集》的观剧诗:“衣冠从宦亦逢场,肯为伤春一断肠。冷落枉随杨学士,是非任唱蔡中郎。天花四散因人期,水月相看与世忘。千偈澜翻吾岂敢,乞君玉尺细裁量。”诗题为《戏仿闽腔十劝曲》。此外,还有称“闽班”的,也出现于清末。1984年春,在闽侯县大湖乡郎官村的郎官庙戏台灰壁上,发现有“宣统二年二月十九日闽班庆天然到此”的题识。

  闽剧“前三合响”时期(榕腔、闽腔时期)的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剧目上,儒林戏、平讲戏、江湖戏互相搬演;在表演上互相吸收,但仍保持各自剧种的独立性与主体风格。所以,在艺人中有“儒林三合响”、“平讲三合响”、“江湖三合响”之称。所谓“平讲三合响”,乃指此时的平讲戏除唱本剧种的洋歌剧目外,还能唱儒林戏逗腔的剧目与江湖戏江湖调的剧目。“儒林三合响”也是这样,而此时原由外省传入唱弋阳腔土官话作流动演出的江湖戏,也早已地方化,所以在福清县民间便有“平讲就是江湖,江湖就是平讲”的说法。

  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四大类组成的:粗犷激越的"江湖调",通俗平畅的"洋歌",典雅婉约的"逗腔",清新活泼的"小调",其中前三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阳腔、昆曲和徽调的影响,并保留着高腔的帮腔形式,后台帮腔叫做"掏岭"。又有吸收自"唠唠"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其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

  "逗腔"有15种板调,特点是在曲中转折和结尾处多有"哎"、"依"的虚腔,主要曲牌有[自掏岭]、[宽板]、[急板]等。

  小调系本地和外地传入的俗曲俚歌,很丰富,主要有[西湖亭]、[琵琶怨]、[新茶花]等。此外,从徽戏、京剧吸收的如[大补缸]、[七句半]等。

  辛亥革命后,不少京剧艺人转入闽班教戏,所以闽剧音乐也吸收了皮黄调。  江湖调常用的曲牌主要有〔江湖叠〕、〔柴排调〕、〔阴调〕等,具有声调高昂、字多腔少、一泄而尽的特点。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来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阳腔的特点,即"一唱众和"的帮腔和"夹滚"。

  浪歌调主要曲牌可分为"大介大牌",如太师引、鳌头金柱、风入松、香罗带等;"中介大牌"如驻云飞、出队子、浪淘沙等;"大介盘答"如金厢、双蝴蝶、赏花等。其中人一人独唱的称为"大牌",两人或三人对唱的称为"盘答"。"大介"、"中介"及"小介"的区别在于起介(开头鼓锣)的不同。  

      闽剧遗产的发掘、抢救和研究受到经费短缺的限制,尤其是各个时期的闽剧名老艺术家的创作。表演。珍贵的艺术史料、乐舞美的形象和记录,以及一批濒临失传的经典戏曲剧目、名家的优秀唱段没有保存下来,人才流失。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给闽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如果我们不保护它,那么闽剧将面临灭绝的危险。因此,抢救和保护闽剧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