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曾经风生水起的传统闽剧,会随时代发展消失吗?

  闽剧是用福州方言演绎、念白的一种戏曲。曹家班在金山寺普渡演出至今已有400多年。闽剧是福州方言发展的活化石,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戏剧,是来自民间的艺术。在电视还没普及、娱乐方式贫瘠的年代,看戏对于村里乡间的人们是极好的消遣。而闽剧是闽中、闽东、闽北,尤其是乡村地区人民记忆中的鲜明一笔。闽剧的行旦由生旦丑三角逐渐发展演化成了分类细致的“十二角色”,而闽剧的唱腔则融汇了福州方言音韵、声调的特色,形式多变,类型丰富。

  绘着宫殿厅堂等场景的画幕背景与绘着石桥、瀑布、山石、木床等事物的硬片布景,可以根据剧情组合出各种情境。公子佳人花园相遇、新婚夫妻洞房花烛、书生赶考跋山涉水、荒郊野外士兵赶路、明镜高堂孤女受冤,幕起幕落,场景更迭,演绎百样人生。

  然而有辉煌时便有落寞时,年轻一辈记事起,村里乡间偶尔才会搭建戏台,台上演员唱念做打好不热闹,台下孩童奔跑嬉戏等着“天女”散糖,忠实观众早已腰背佝偻。

  年轻一辈不理解爷爷奶奶们为什么得了有戏要演出的消息便乐呵呵赶去他村,偶然听到长辈看着荧幕上的戏剧意犹未尽的一句“附近好久没有戏班子来了”,也很难体会得到老一辈对传统剧种落寞的唏嘘。城镇化的推进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闽剧的生存空间和受众越发狭小,民间的闽剧团们只能辗转于各地,在艰难的条件下,在越来越少的观众面前,进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