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平调落子起源于明末清初。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两个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常一起演出,俗称武安平调落子,主要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等地。武安平调属于梆子腔系,曲调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包括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武安落子唱法变化,以口语化说唱为特征,与地方方言紧密结合。有慢板、高腔、娃子、悲腔、迷子等板式和腔调。
武安平调俗称大戏,约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怀调与武安地方民间音乐结合的产物(文化遗产网)平调的艺人多为武安县农民,故平调主要采用武安话为基础的韵白。《盘坡》中的王宝钏,经过农民艺术家的加工创作,不但表现出她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品格,更表现出她是一个泼辣、耿直,具有农民思想感情的农民妇女形象。武安方言的亲切、风趣,处处流露出乡土气息,形成武安平调淳正朴实的风格。
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清末由武安民间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武安落子的起源及发展,源远流长。据明嘉靖年间的《武安县志》乡土卷记载:“民谷乐曲,流溢甚广,悲歌易葬通之。”这种民俗乐曲,就是当时在武安一带流行的“翠月颤香”“打霸王鞭”之类的舞蹈唱曲,它是武安落子的雏形。最初,这种民间艺术没有固定的格式,习惯在集体场合演唱,后来经过艺人的口传、加工、整理、逐渐形成了具有固定曲调的落子腔。
武安平调,也称“平调”、“平调剧”。它属于梆子腔系,五声“徴”调式,俗称“平调梆子”,曲腔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唱腔以“普通话字音”吐字发音,称作“普通话”,“武安韵”。
武安落子,还称“落子剧”,又称“落子腔”。其唱腔板式变化体,曲调优美,边唱边做,风格独特,有慢板、高腔、娃子、悲腔、迷子等板式和腔调。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与当地方言结合紧密。
武安平调角色行当齐全,有红生、小生、老生、配生、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大脸、二脸、三花脸、杂花脸等行当,合称“四梁八柱”或“四生四旦四花脸”,其中以红生、小生、旦、大脸为主角的戏最多。
武安落子角色齐全,主要分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等行,但分工不甚严格,有些行当常可兼演。
武安平调的艺人多为武安县农民,故平调念白采用武安话为基础的韵白,念白现分为“韵白”、“京白”、“方言白”,有的戏,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无论是历史故事戏或是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戏,乡土气息、民间文学色彩特别浓厚。
武安落子在语言上,使用武安口语,富有乡风民谣余音。表演艺术上既粗犷豪放又不失细腻,表现生活自然、逼真。形式上,短小活泼,曲调简单,易懂好学。走路、赶会、劳动都能顺口唱上几句。
武安平调早期伴奏乐器以二弦、轧琴(平调特有乐器,有七、八条弦,用秫秸杆拉奏)为主乐器,和板胡、土琵琶、三弦、梆子等;文场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乐器,和二胡、琵琶、月琴、三弦、梆子、笙、笛子、唢呐等,一些专业剧团还增加了电子琴、大提琴等乐器。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器外,另有大锣、大铙、大镲、战鼓,称为“四大扇”。武安平调曲调优美,刚柔并济,风格淳正朴实
武安落子早期伴奏乐器只有板胡、锣踏鼓等,陆续又增添了镲、钹、笛子等;文场乐器以板胡为主,和二胡、琵琶、月琴、三弦、笛子、笙等,一些专业剧团还增加了电子琴、大提琴等乐器。武场除一般普通打击乐外,还有盒梆、碰钟。武安落子曲调优美,宽厚洪亮,乡土气息浓厚。 武安平调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犷豪放,带有剽悍的民间武术气概。表演中的念白以武安话为基础,有的甚至完全使用武安方言,风格淳正朴实,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武安落子的表演不以武功和戏曲程式见长,而是将秧歌、高跷等民间舞蹈和生活动作融于戏中,边唱边做,载歌载舞,在叙事中抒情,幽默风趣,活泼自如。
武安平调落子曾一度有一百多个职业和半职业剧团,活跃在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许多乡镇,影响很深。目前国营剧团只有邯郸平调落子班、武安平调落子剧团、涉县平调落子剧团三个专业剧团。还有一些半职业的平调落子班,在武安、邯郸、歙县、峰峰、磁县、永年、沙河等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活跃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东南部的许多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