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武安平调落子来源 武安平调落子流传于哪些地方

  武安平调落子是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武安平调落子起源于明末清初。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主要流传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等地。武安平调属于梆子腔系,曲调悠扬,旋律流畅,风格独特,包括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武安落子其唱腔板式变化体,有口语化说唱的特点,与当地方言结合紧密,有慢板、高腔、娃子、悲腔、迷子等板式和腔调。

  武安平调落子是哪两种剧种的合称流传于哪些地方?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是河北省武安市两个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因其经常一起表演,是以合并称为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俗称大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是河南淮调与武安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平调的艺人多为武安县农民,故平调念白采用武安话为基础的韵白。新中国成立后,平调念百吸收了京剧和河北梆子剧种的艺术精华。念白现分为“韵白”、“京白”、“方言白”,有的戏,有的人物甚至完全用武安方言。无论是历史故事戏或是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戏,乡土气息、民间文学色彩特别浓厚。《盘坡》中的王宝钏,经过农民艺术家的加工创作,不但表现出她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品格,更表现出她是一个泼辣、耿直,具有农民思想感情的农民妇女形象。武安方言的亲切、风趣,处处流露出乡土气息,形成武安平调淳正朴实的风格。

  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由清末武安民间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武安落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据明嘉靖年间的《武安县志》乡土卷记载:“民谷乐曲,流溢甚广,悲歌易葬通之。”这种民俗乐曲,就是当时在武安一带流行的“翠月颤香”“打霸王鞭”之类的舞蹈唱曲,它是武安落子的雏形。最初,这种民间艺术没有固定的格式,习惯在集体场合演唱,后来经过艺人的口传、加工、整理、逐渐形成了具有固定曲调的落子腔。

  武安平调落子流行区以冀南古都邯郸为中心,北至邢台、南宫、石家庄,西至山西东南部的长治、左权,南至河南北部的安阳、林州,东至山东西北部的聊城。活动地区是武安、涉县、磁县、峰峰、邯郸、永年、沙河、邢台、曲周、大名、成安、临漳、肥乡、广平、长治、安阳等地。武安平调落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流行于石家庄、阳泉、保定、晋中、新乡、晋城、北京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