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傩戏很朴实。傩戏中使用的面具吸收融合了儒释道及萨满教的宗教意识、民俗风情、雕塑、绘画等内容,被誉为戏曲的活化石。安徽池州的许多农村地区会在春节期间表演傩戏,如在池州刘街,梅陇,牌楼,他们以祭祖、驱邪、娱人。
“傩戏甚至可以同万里长城相媲美!”著名戏剧家曹禺曾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池州傩戏,有古朴淳厚傩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雕塑、绘画等内容。戏曲理论家王兆乾先生称池州傩为“古文化的层叠积淀”。
傩戏源于图腾崇拜,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世代沿袭“口传心授”的宗族师承方式,在各乡村的“社”(祭祀圈或祠堂、或堂屋、或社坛、或社树下)中举行表演。池州市的不少农村地区,在春节期间都会表演傩戏,以祭祖和驱邪纳福。如今,池州傩不仅在春节期间活跃于池州山野乡村,还开始在国内外各大舞台频频亮相。
精雕细刻、油漆彩绘的木质面具可以说是池州傩戏表演时最大的特色了。通过面具装扮,让人矮小、脆弱的躯体获得一种高大、强壮的形象,让自身有限的力量获得无限的延展,那些看似鬼怪的丑面激发为无畏的张扬。让真实、普通的人形获得一种神秘、非凡的气质。
池州傩戏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傩仪,傩舞和唱腔。表演前的祭祀活动。傩仪祭祀后,乡民们认为所有的天上、人间、艺术之神都降附在这些脸子上,成为傩神,不可亵读。傩面具从民间工艺品演变为傩神,真实地再现了古代群众祈神保佑、驱鬼逐疫、祛灾纳福的美好愿望,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正戏演出前后的舞蹈,一般情节简单,寓意深刻,多为驱灾逐疫、祈求丰收、平安吉祥的吉利语,舞时大多用锣鼓伴奏,配合身段,节奏明快,动作性强,粗犷有力,有一种东方古典雕塑艺术的自然美,代表作《舞回回》堪称唐代乐舞《醉胡腾》的翻版。
池州傩戏只用锣鼓伴奏,人声帮腔,唱腔分为高腔和傩腔两大类。傩戏有唱有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传统剧目有《刘文龙》、《孟姜女》、《章文选》等。
池州傩戏它起于明代、盛于清朝,历经了历史和时光的洗礼。2006年,“池州傩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贵池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2008年,梅街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池州傩戏”与全国其他省傩戏一并打捆,正以“中国傩戏”之名,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色古香,池州傩戏以其古朴浓郁的魅力震撼着现代人的心灵。现在最担心的是怎么传承下去。近年来,除了举行傩戏活动的自然村不断缩小外,表演艺术队伍状况不佳,傩戏艺术质量不断下降。随着老艺术家们的相继去世,他们的一些绝活,比如‘高腔’、‘舞回回’等再难得到真传。可喜的是,池州傩戏逐渐得到了有关部门的保护,希望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一直传承下去,旋转绵延无数个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