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淮海戏为什么又被称为'拉魂腔呢'?其主要流行于哪些地方呢?

  淮海戏是江苏省的传统地方戏。主要流行于苏北的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等地。发源于沭阳吴集镇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早期是沿门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道光十年(1830年)后,艺人自由入班,发展为街头摆摊演出的小戏。光绪六年(1880年)后,与徽剧、京剧、淮海戏合作。淮剧以沭阳话为标准音,兼顾附近泗阳、海州的地方口音。

  淮海戏的名称在发展中几经变更,在沿门说唱“打门头词”时期称“三副调”;后称“拉魂腔”,也叫“肘鼓子”;形成戏曲后又称“小戏”,抗日战争时期称“淮海小戏”;1954年淮海戏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由江苏省文化局定名为“淮海戏”。

  淮海戏的唱腔大体为男女同弦异腔,男女主要曲调分别是“东方调”和“好风光调”。这种曲调,可塑性大,风格性强,有各自的功能,各为其多种行当演唱。组腔时,“好风光”调唱法变化多样,可构成大、小唱段。“东方调”中间数唱自由,可变换多种感情,形成长短不一的完整唱段。其他辅助调有‘二泛子”、“彩调”、“金风调”等等。它们各有个性,格调鲜明,表现叙述、抒情、悲愤、欢乐等感情和情绪各有所长。

  土生土长的淮海戏以民间生活小戏为多,是典型的大众化艺术。它的唱、念、做、表,均平实易懂,幽默风趣,载歌载舞的形式尤显热烈生动。形式上的乡风野趣与直接表达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内容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一些生活小戏如传统的《催租》、《骂鸡》等和新创作的《小板凳》、《拾秸头》等,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平民化特质。由于淮海地区处于北方鲁文化和南方吴文化的中问地带,因此其总体风格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

  淮海戏长期扎根于人民群众中,不但能适应舞台演出,也能在街头、乡村“摆地摊”。它的音乐唱腔非常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城乡民众在行路、干活、休憩时都要哼唱淮海戏,已成为本地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的表演艺术有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民间色彩,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如猪吊腰、鸡刨塘、野鸡溜、驴打滚、狗拜年、鳖爬走、脚尖走、膝盖走、鬼扯转、穿8字、矮步蹬等艺术表演形式,极其生动有趣。淮海戏的剧目生产和剧目创作非常便捷,它不受陈规老套和清规戒律的约束,创作上演反映农村和现实生活题材的现代戏,为现实生活服务,广受群众欢迎。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淮海戏活跃辉煌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普及,特别是港台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淮海戏的兴趣逐渐淡化,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人们忙于生产经营,生活节奏加快,受众越来越小,老艺术家难以继续演唱,青年艺术家纷纷转行,导致后继乏人,面临灭绝的危险。淮海戏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抢救和保护承载着该地区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剧,研究、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艺术价值。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淮海剧团创作了许多反映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就、文明新生事物的现代淮海戏,对观众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