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省独具特色的剧种淮海戏,有何艺术魅力?

  淮海戏是江苏省特有的剧种,广泛流传于苏北、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等地。据清代李调元《雨村剧话》记载:“秦腔始于秦州,盛于长安,流入晋、冀、鲁、豫至淮水止。”可以推断,淮海戏原是秦腔的一个分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气息浓厚的新剧种,深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因处于太平盛世,经济发达,文化也得以繁荣,艺人的数量更是达到前所未有,艺人的活动不受人约束,一般为个体分散活动,很少组成戏班演出。他们走南闯北,在衣家门前演唱要点食物和清水,所以也被称为“打门头词”。而且演唱的内容也多是民间流传的历史神话故事和民间俗事故事,伴奏的乐器主要是一把三弦,老百姓称“三刮调”。直到道光年间,戏班才开始成群地出现,到处演出,表演固定的剧目,剧情较为简单,这是小戏的最初形式。

  光绪年间,受徽剧、京剧的影响革新了唱腔,丰富了曲目和表演技巧。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排演了很多关于现代生活的剧目,并在1947年成立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命名为“淮海戏”,正式登台演出。淮海戏唱腔轻松明快而又显得高昂慷慨,始终扎根在人民的生活中,乡土气息浓厚,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很受百姓的喜欢。主要以板式唱腔为主,男女演员同腔不同调。伴奏乐器以三弦、高胡、竹笛、i呐为主,另外还有呼胡、琵琶、扬琴等乐器。

  因为淮海戏既能在舞台演出,在乡间街头摆戏摊也能适应,所以很多民众在行走或者衣闲时都会哼唱两声淮海戏来解闷,成为当地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在表演形式上,淮海戏也根据民间动物采取仿生物学,创作了鸡创塘、野鸡溜、驴打滚、猪吊腰、鳖爬走、狗拜年等诙谐幽默的表演形式,还根据人行走的特点创作了脚尖走、穿八字、膝盖走、矮步蹬等表演形式,生动有趣,深受百姓欢迎。

  淮海戏的经典剧目也有很多,比如传统的剧目有《樊梨花》、《皮秀英四告》等32大本和《骂鸡》、《催租》等64单出。现代戏的剧目有《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葵花路》、《孙明芝》、《月牙楼》等剧目。反映现实生活题材和农村的现代戏,更为老百姓喜爱。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淮海戏更是登上了顶峰。2006年,淮海戏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电视电影的普及,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淮海戏的兴趣逐渐下降,尤其是年轻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心也变得浮躁。静下心来欣赏淮海戏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目前剧团主要由老年演员组成,淮海戏的绝技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抢救和保护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