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临湘花鼓戏有什么别称?属于湖南花鼓戏的哪个流派?

  临湘花鼓戏,又称“临湘嗡琴戏”,因其主要乐器“嗡琴”过去嗡声嗡气而得名。属于湖南花鼓戏流派中的“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历史悠久。发源于临湘龙窖山脚下的桃林河流域,主要流传于以临湘为中心的湘鄂赣毗陵地区。流传到岳阳县后,成为岳阳花鼓戏,流传到湖北通城,在崇阳改名为“提琴戏”。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起源于湖南临湘境内的桃林河流域,脱胎于临湘的山歌、民歌、夜歌、孝歌、小调等地方音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以琴腔为主,以锣腔、吹腔、套曲、地方小调为辅的五类声腔,有曲调三百九十余首,有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近百个。它的音乐脱胎于具有浓郁临湘特色的山歌、民歌、夜歌、围鼓说唱、地方小调等曲牌。

  临湘花鼓戏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由流传在传统民间的山歌、民歌、夜歌、小调演变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湘北艺术奇葩,深受湘北地区人民喜闻乐见。临湘嗡琴戏承载了大量的湘北传统文化信息,它的演变过程真实反映出当初一个时期的社会状况,民间艺术、风土人情等活动,也是研究近年来在我市发现的瑶族文化遗址的一个活化石。被称为湘北艺术奇葩的临湘嗡琴戏,2006年6月,正式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临湘花鼓戏的特点就是土生、土长、土气、土味。即演的地方事,唱的地方人,说的地方话,拉的地方调,宣泄地方嬉笑、怒、骂和美、丑、端庄。临湘花鼓戏从音乐来说,临湘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曲调有[单句子]、[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等。其他民歌小调如[思夫调]、[相思调]、[闹五更]、[十绣]、[回门调]、[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间使用。“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在湖北南部、东南地区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群众很容易接受,很喜欢看,并叫它“提琴戏”。

  临湘花鼓戏的艺术价值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研究临湘花鼓戏与瑶族文化的历史关系和艺术血缘关系具有重要作用。2001年,龙窖山千家峒被中国(广西)瑶学学会专家认定为瑶族同胞居住的故乡。它脱胎于临湘民歌山歌等曲牌的临湘花鼓戏中的声腔。有专家发表文章称,有明显的瑶族音乐遗存,这对于研究瑶族文化对临湘花鼓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临湘古画戏是承载了大量瑶族文化信息的“活化石”。一些专家正在研究北宋瑶族的祖先。

  在此居住过很久的瑶族千家峒遗址的同时,也在研究临湘花鼓戏中蕴含的瑶族文化信息。国家申非成功,将有助于把正在开发中的龙窖山千家峒瑶族文化遗址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

  第三,研究临湘花鼓戏中蕴含的楚湘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有意义的。临湘地处湖南湖北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楚湘文化和湖湘文化的交汇地。发掘和研究临湘花鼓戏,对研究和传承楚湘文化和胡翔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是临湘花鼓戏里的琴腔是具有现代复调音乐的雏形,对于研究该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历史面貌和发展流变有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