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剪纸起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到21世纪初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正月十五,乐清农村会举行龙船灯巡游。龙船纸扎和细纹刻纸是龙船灯的基本技法和装饰手段。早期龙船灯上的细纹纸刻是简单的几何图案,后来发展到花鸟动物、山水、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等。
乐清细纹刻纸是剪纸的一种,剪纸是中国分布广泛的一种民间美术,它的制作技法有用剪刀剪的,有用刻刀刻的,也有用手撕的或用火烫的,一般都称民间剪纸。
"细纹刻纸"这个名称可以泛指一切精巧细致的刻纸艺术,但有时它专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产生的一种工艺美术品,在以前没有这个名称,它是20世纪50年代由当时的乐清县文教局副局长张龙光和文化馆馆长包珍存针对当时新创作的刻纸工艺美术品而提出的,之后一直沿用,并且也成为对以前细纹刻纸的称法。
乐清细纹刻纸在表现技法上讲究线条纤细、均匀、明快。所刻的图案一组内线条必须粗细一致,挖空处必须干净利落。由于乐清细纹刻纸图案部分也就是龙船花的图案,基本.上以直线条构成各种传统纹样,挖空部分多呈方形。北方及其他地区剪纸中普遍使用的月牙形、枣核形、锯齿形等在乐清的细纹图案中是很难找到的,这也是乐清细纹刻纸的一大特色。
乐清细纹刻纸所刻花卉、动物往往以块面处理,在块面的外轮廓内,再阴刻细部线条,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构图饱满是乐清细纹刻纸的另一特色,乐清细纹刻纸的画面上常以细线条交织组成灰调子,在灰调子的底面上突出动植物等题材的图形,把张乐清细纹刻纸拿在手中揭起来,所有的线条不会分开。
原来的龙船花,它的题材就是民间图案,表现形式单一,都是竖长方形的构图,自从1955年创作出《八角双鱼》细纹刻纸工艺美术品以后,艺人们开始打开思路,创作题材越来越丰富,各种花卉、动物、人物以及风景、建筑都成为乐清细纹刻纸表现的题材。由于题材的扩大,各种主题性的作品相继出现,如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福禄寿喜、年年有余、松鹤延年、六畜兴旺等。
在表现形式上,乐清细纹刻纸也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从原来龙船花竖长方形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八角形、六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圆形或各种几何形组合等形式。一般的细纹刻纸都有框边,这是乐清细纹刻纸有别于其他地方民间剪纸的显著特点,由细纹表现各种图案的需要所决定,这些图案只能在框边内才能刻制出来。乐清细纹刻纸都有几层构图,因此一张细纹刻纸从外缘到中央往往有几个框,框边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几何图形的变化组合。有时为了某种特殊的设计,也可以不用框边,但比较少见。
乐清细纹刻纸以精致小型的作品为主,它适宜于案头欣赏或房间布置用,但由于市场的需求,也制作一些大型的作品,其中以《红楼梦》《水浒一百零八将》等为代表作。
乐清的龙船花是龙灯需要的民间剪纸。数百年来,民间剪纸一直在农村土生土长,深受群众喜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民俗逐渐淡化,人民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有些民间剪纸的实用性渐渐减弱,不再有人去制作它,因此,许多民间剪纸逐渐消失,只留下一些旧作被人收藏着,像乐清的龙船花、鞋花等民间剪纸。作为工艺品的乐清细纹刻纸把原有龙船花的图案及其刻制技法继承下来并加以推广,其历史价值不可低估。人们说剪纸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单指剪纸作品本身,而是指剪纸的一整套制作过程及其生产技能等,就是民间所说的手艺,现在的乐清细纹刻纸就把龙船花的制作手艺继承下来了,并加以保留发展,这是乐清细纹刻纸艺术的历史价值所在。
乐清细纹刻纸为乐清市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细纹刻纸作为商品,1968年-1983年间各色各样的剪纸销往中国国内外各地区,这期间乐清工艺美术厂的年均产值达十万元。剪纸生产历经四十余年,为中国国际书店、香港三联书店、外交部礼品司,为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为中国国内各大城市友谊商店、宾馆、商场、旅游景点提供了大量细纹刻纸工艺品。
乐清的细纹刻纸技艺难度大,短时间内很难掌握。一般来说,需要几十年的雕刻努力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随着温州轻工业的蓬勃兴起,乐清剪纸手工艺品的生产受到了冲击和衰落。很多人弃艺下海,老艺人年老力衰,后继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