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嘉定竹刻)是上海嘉定区的传统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嘉定竹刻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朱鹤所创,主要在嘉定县(区)流传。嘉定的竹刻艺术家用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融为一体,赋予竹子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等。
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嘉定竹刻的形制多适合文人口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插屏、抱对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1]
嘉定竹刻嘉定竹刻技法自“三朱”创立嘉定派竹刻艺术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竹刻艺人的努力探索和不断创新,逐渐丰富日趋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技法。其技法包括圆雕、透雕、深雕、浮雕、留青、浅刻、深刻、细刻等。
圆雕:也称“立体雕”。以竹根为材料刻成。通常表现人物、动物、花果与树桩等。制作过程大体分三步:先制坯,用凿刀法,雕出造型轮廓,强调细部结构,然后修光,先用割刀法,用斜口到割出线条,挺劲有力;线条与阳面的过渡也用割刀来完成,阴的弧面用圆刀修饰,结合其他刀法修光。人物、动物的开相放在最后进行,而毛发的处理用三角刀来刻画。数种刀法交替并用,然后打磨抛光。充分巧用竹根天然形状与根须的自然肌理,因材施艺,塑造形象。代表作为上海博物馆藏清封锡禄“圆雕罗汉”。
透雕:适合于近景处理。把画面的留白处镂空,突出物象,虚实分明。镂孔处的大小、正斜应与物象呼应,亦随物象而变化,以虚空间来衬托实体,突出主体,使整件器物更显空灵、幽深。镂空时以切刀与挖刀为主,其他用刀与深刻相同。此为嘉定竹刻在明末清初之时主要特点。代表作为上海博物馆藏明朱缨“刘阮入天台香薰”。
深雕:又名陷地深刻,阴刻的一种,又称“阴阳翻”。留光滑表面作地,物象深入,凹于竹面。既有阴刻的味道又有浮雕的层次。金西厓《竹刻小言》称之为深刻。只以方圆刀结合,直起直落画点线,来表现物象。此法以清代周颢最为擅长,即钱大昕在《周山人传》中所言“用刀如用笔”。代表作为上海博物馆藏周颢“竹石图笔筒”与“松壑云泉图笔筒”。此法也常用于刻字,代表作为上海博物馆藏清邓渭“行书赤壁赋诗筒”。
浮雕:浮雕分为两种,高浮雕(也称深浮雕)和浅浮雕。为使景物层次分明,使高处更高,低处更低,故雕刻亦更深。金西厓《竹刻小言》论及高浮雕,有“至于雕刻工具,一般竹刻所用之三五小刀,已不敷用,须有圆口卷凿,宽刃扁铲,用之于凿毛坯,辟画境。先有大开大合,始能有细凿精镂也”之语。与其他竹刻形式相比,刀具繁多,雕刻语言丰富,也费时,每成一器常需一年半载。因稿本只在其表,不及深处,创作时需随铲随画,故更能见作者巧思。此法适合于全景处理。代表作“竹雕荷塘小景图香筒”应用深浅浮雕、镂雕等技法表现池塘小景,纹饰层次多至五六重,却繁而不乱,穿插、避让调度合理,主次分明。踞于荷叶上的小蟹为点睛之笔,为画面增添了生趣。筒身两端镶牛角,并配花梨木顶托,一以蜡粘接,一留凸隼,可插接。此器雕刻圆熟,磨制细腻;不露刀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留青:留青工艺通过预备竹表青筠来表现图案,剔去其余部分露出竹肌作为地子,又称皮雕。这种技法在清代发展到顶峰,可以利用青筠的多留与少留划分层次,营造出有如运笔而成的墨分五色的效果,从此臂搁上即可见一斑。“竹雕留青仙人图臂搁”臂搁长形,覆瓦式,正面以留青技法描绘刘海、和合二仙等浮沉波涛间,或坐于孤松下,或立于云朵上,相互间互有呼应,并与背景的海水、崖岸、谗岩等构成完整的立轴式构图,富有传统山水画的意境。
深刻和浅刻:深刻,刻痕较深,宜于刻书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画,有碑刻的韵味,大都用于臂搁、扇骨、笔筒及翻簧制品。为一般竹制工艺品常用技法。浅刻,刻痕浅,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种刻法,为凹刻之浅者。大都用于臂搁和扇骨,以表现画的笔墨意趣为主。
嘉定竹刻创始之初,由于交通不便,往往就地取材。当时竹人往往选择本地出产的一种较为大型的竹子——护居竹。由于嘉定为平原地带,竹的品种虽多,但大都为小型竹,如要刻制大件,必须取材毛竹,而嘉定不产毛竹,因此竹人们就要到外地选购毛竹。在伐竹和运竹时须十分小心。竹材未干透之前,表皮青筠,肌肤仍有渍痕,再难磨泯,会影响艺术效果。
大型圆雕须采购毛竹根,毛竹根坚厚细老,竹人根据竹根的外形,创作各种圆雕作品。旧时,竹人在平日留心收集各种久老、坚厚、纹理细致的竹根藏置待用。竹人常常家中陈列无数的竹根,构思创作。
竹人在选好竹材后,就要进入制作阶段。制作大体由煮晒、制坯、起稿、粗刻、加工,再修整抛光这几个环节,才算完成。
煮晒:将竹人锅内沸煮15分钟,擦去油脂,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置放于阴凉,逐步淘汰变形或开裂的竹子,确定最后的用材。
制坯:在坯材上根据需要用薄刀刃或碎玻璃刮去表皮,用砂纸打磨光滑,制成坯子。留青的竹坯,修整好要保留的青筠,用清水煮沸一小时后取出,当即用软布擦净表面脏物与油脂,晾干后即可用。
起稿:在坯材上画上自己创作或临摹的画稿,起稿的本身是艺术创造。根据自己的腹稿,确定何处用单线,何处用双勾,阴阳画面的结合,阴阳线的选用均已胸有成竹。通过起稿进行全局运筹,体会线条变化的韵味。刻前要用纸(绵纸较好)包裹竹坯,只需留出待刻的部分,以免刻制时手汗污染竹坯。
粗刻:用刻刀在画稿上刻出作品的大体面貌,然后用到刮,整理刀痕,再用羊肝石或细砂纸打磨平地,务求地面平整光滑。
加工:粗刻完成后,再用刀细刻局部,刻出作品的细微处,最后阴刻题款。
修整抛光:刻竹时棕帚时刻不离手。刀口内的竹屑要随时清刷。作品完成后再整体仔细修整,一放疏漏。最后用水砂纸(传说先代竹人用本地出产的木贼草)打磨。
嘉定竹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竹人、传承脉络、表现形式、创作技法、创新精神和社会声誉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地位和影响。由于嘉定竹刻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费时费力,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低下,大部分艺人都跳槽了。而美术学院培养的中国画家却没有人去雕刻竹子,画家和艺术家之间缺乏交流,导致嘉定竹刻的文化内涵逐渐流失。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大片竹林消失,竹刻原材料匮乏。这些都导致了嘉定竹刻技艺的衰落,急需制定措施进行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