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的癞子锣鼓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凉山先辈们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因其声音洪亮,气氛热烈,特点耐人寻味,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解放以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凉山锣鼓的发掘整理工作,收集了大量的锣鼓,举办了形式多样的锣鼓比赛,营造了节日气氛,丰富了文化生活。
梁平癞子锣鼓是重庆市梁平区境内流传的一种传统民间器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梁平癞子锣鼓起源年代已不可考。据清代该县文人蓝逸清的《竹枝词》记载,梁平癞子锣鼓应该在明清之际就已广为流传。梁平癞子锣鼓的乐曲称为“锣鼓引子”,以“十八癞子”锣鼓的引子为代表。梁平癞子锣鼓具有声音洪亮、气氛热烈、音韵起翘、耐人寻味等特点,常在节日盛会、开业庆典、生日礼仪、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演奏。
梁平癞子锣鼓传说起源于唐朝,但具体年代已无从考证。传说一日,皇帝无事,找来身边随从打锣,由于缺一人打马锣,得知狱中有一人可用,皇帝就差人到监狱中找来。此人聪明能干、刻苦好学,马锣打得很好,皇帝十分高兴,就把他留在身边的锣鼓班子里,常年习练锣鼓。由于他是狱中犯人,与常人有别,打锣时他一人不能坐只能站着打。
所以,马锣也叫“站场”。后人为了表示对皇帝和锣鼓创始人的崇拜和敬仰之情,凡在农家院舍打锣鼓,都必须在正室(俗称堂屋)打。梁平癞子锣鼓因其创始人的绰号叫“癞子”而得名。全国各地锣鼓流派甚多,但梁山癞子锣鼓不同于其它派别,它风格特殊独具一格。梁平癞子锣鼓的乐曲称为“锣鼓引子”,梁山癞子锣鼓是以“十八癞子“的锣鼓引子为代表,主要有“老癞子”“花癞子”“鸳鸯癞子““刁癞子”“干癞子”“重葫芦”“南山网”等。
梁山锣鼓已有1000余年历史,它是梁山巴人祖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主要文化娱乐活动方式。梁山癞子锣鼓风格独到,乡土气息浓厚,颇具民族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一些艺人相继去世,现有艺人年岁已高,年轻人又不愿学打锣鼓,故锣鼓艺人日渐减少,只得将原有的乐班合并演奏。在此情势下,梁平癞子锣鼓濒临灭绝。
目前一些艺人相继去世,现有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又不愿意学打锣鼓,于是锣鼓艺人日渐减少,只好结合原有的乐团进行演出。在这种形势下,梁平的癞子锣鼓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