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癞子锣鼓是流行于重庆梁平地区的一种打击类民间音乐,以锣鼓为主要乐器。是汉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民间乐器。节奏强烈,节奏明快,是各种戏剧表演中表达强烈冲突和激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平癞子锣鼓创始之初是由18个“引子”组合而成,这类“引子”相当于歌曲的旋律,其中包括“老癞子”“花癞子”“鸳鸯癞子”“重葫芦”等。而在此基础之上,又发展演变出上百种锣鼓引子,如“红绣鞋”“半边月”“龙摆尾”等等。梁平癞子锣鼓的乐器有二鼓、马锣、钹、大锣、钩锣、镲子六种,乐队由五人组成,打马锣者兼打钩锣。其中二鼓声音干脆利落、铿锵有力,在表演中起着骨干作用,掌握着节奏快慢轻重,有的表演者甚至会加入类似乐队指挥的上肢动作,令人赏心悦目。余下的几种乐器各有作用。马锣一般做锣鼓引子的开头及润色用;钹起骨干、分解、壮力的作用;大锣声音洪亮、宽广圆润,掌握锣鼓的音韵起翘,音色音量协调,节奏的快慢。在演奏中,马锣、钹与大锣敲打出旋律,鼓负责节奏和拍子。打十八癞子要做到心合口、口合手、心口手三合一,讲究“音韵起翘、轻重缓急、干净洁白”十二字要领。
梁平锣鼓距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它是梁平祖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当时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和主要文化娱乐活动方式。由于它具有声音洪亮、气氛热烈、耐人寻味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梁平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梁平癞子锣鼓的发掘、整理,收集了大量的锣鼓引子,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锣鼓比赛,营造节日气氛,丰富文化生活。梁平区礼让镇所组建的少儿锣鼓队和女子锣鼓队在梁平区相当出彩,他们不仅多次在迎春抢彩活动中大受好评,还作为梁平区非遗项目代表,在全国各类非遗巡展上崭露头角。
在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娱乐形式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梁平区通过挖掘和收集相关资料,出版专著,组织锣鼓比赛,在小学开设锣鼓传承班,成立女子锣鼓队等方式,不断努力,使锣鼓有所突破和发展。2006年,梁平癞子锣鼓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越发闪耀。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给梁平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