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是流行于上海、苏南、浙西一带的传统音乐。明朝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建了一个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与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了一个专职丝竹演奏班社。它与民间活动紧密结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正式命名为江南丝竹。
那么江南丝竹名字的由来及渊源有什么故事呢?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苏南、浙西、上海一带的丝竹音乐的总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子、箫等丝竹乐器组成,故名江南丝竹。
明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和堂名鼓手兼奏。后来逐渐形成了专职丝竹乐队。明万历末年,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弦索”,可视为江南丝竹的前身。它与民间活动紧密结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正式命名为江南丝竹。
19世纪初,作为江南丝竹音乐的发源地、流传地和发祥地的浙北杭嘉湖地区十分活跃,到清代(1821年)已发展成规模。《嘉兴府志》中曾有“采苏杭之丝,截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粹,江南有丝竹者也”的记录。当时,平湖的“合计清音社”和嘉兴的“金声奏”已有几代传承。平湖派琵琶宗师李芳园李氏第五代传承人,李氏五代不但是琵琶玩家,也是演奏清音的高手。
清末民初有一个演奏丝竹音乐的组织“文明雅集”。之后相继有“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等演唱昆曲、滩簧并奏丝竹乐的组织产生。演奏江南丝竹的组织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两种。“清客串”是市民自娱自乐的组织。其表演多在茶馆、私人住宅等场所。经常演奏八首名曲,善用细腻的加花手法。其风格优雅而秀丽。除亲友婚丧场合前往演奏外(不受酬),不受聘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的演奏活动。“丝竹班”是民间专业音乐组织,在农村中以吹鼓手兼奏者居多,风格粗犷朴实,气氛比铰热烈。
20世纪初,江南丝竹从农村传播到城市,许多城市的丝竹社成立、整理、加工古曲,为江南丝竹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就有孙玉德和他成立的上海国乐研究会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20年代,丝丝竹家王巽之在杭州西湖孤山东麓的“凌社”创办了杭州早期的江南丝竹组织“杭州国乐社”,演奏传统乐曲,由国乐社整理改编的丝竹演奏曲目很快就流传到上海等地,在音乐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后,王巽之又与丝竹前辈程午嘉在上海创办“华光乐社”,开启了沪杭丝竹界彼此交流的良好局面,丝竹音乐由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