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舟山锣鼓的起源 舟山锣鼓有什么来源及别称

 舟山锣鼓又叫行会锣鼓、三番锣鼓、码头锣鼓、海上锣鼓。起源于航海。最早出现在船只或码头上,也出现在岛屿之间、岛屿与大陆之间的交通船上。用敲锣打鼓招徕乘客,在航行途中为乘客娱乐消遣,在航行中遇到危险时也可充当求救信号。明末清初,舟山锣鼓从船上搬到岛上,广为流传。

那么舟山锣鼓有什么来源及别称呢?

 舟山锣鼓是舟山地区流行的一种吹打样式,明清时期在定海地区广泛流传。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之时用来在吸引客人,航行时自娱自乐,遇到雾时传递信息。后来舟山锣鼓多出现在民俗村落的婚丧嫁娶、庙会和渔民祭海中。舟山锣鼓乐器配制齐全,其中两种主要乐器是由十三面锣组成的排锣和由五面鼓组成的排鼓,其演奏风格独特,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

舟山锣鼓作为浙东打击乐的代表种类,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成为浙东锣鼓的重要代表,以不同的曲调展现与海洋搏斗的粗犷激烈的场面和渔家风情温婉抒情的意境。舟山锣鼓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在民间流传,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对浙东锣鼓起到了推广作用。舟山锣鼓艺术形式来源于民间,以人为载体代代相传。这种传播让人们更加真实地感受过去的历史。因此,也就有了传承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