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烟盒舞,又称“跳弦”、“垄偬”,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坡的一种群众性民间舞蹈。分布在滇南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开远、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区,在元明时期趋于成熟,在清代和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跳舞时,因每人手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边跳边舞而得名。彝族人又把烟盒舞称为“跳弦”、“跳乐”、“跳三步弦”。彝族人极为喜爱烟盒舞,无论是小孩还是老人都喜爱,故有“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的说法。
彝族烟盒舞起源传说有哪些又有怎样的特点?
“烟盒舞”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舞蹈。关于它的起源有不同的传说。一种常见的说法是,彝族人为了捕猎野生动物,经常披着兽皮混入兽群。后来,这种对野兽的模仿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舞蹈,从而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样子。总而言之,说明“烟盒舞”起源于彝族人民的劳动斗争生活。另外,据说烟盒舞一开始是没有道具的,但是因为节奏不统一,所以用拍手来统一节奏。后来有人用装黄烟的烟盒弹着玩,发出悦耳的声响,于是就用弹烟盒代替拍手。经过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艺多样,著名的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这种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享受快感。其动作流畅自然,充满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遍布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唱、舞蹈、音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烟盒舞的图形变化也很有特色。除了一般的圈舞,还有各种穿花的图形变化和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巧妙和谐。成为烟盒舞风格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烟盒舞节奏明快灵活。伴随着烟盒清脆的响声,全身充满弹性的起伏,双臂舞动如凤凰点头,小腿柔韧有弹性。特色突出,风格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