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汉剧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属西皮、二簧声腔体系。旧称外江戏,也被称为乱弹,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闽南和台湾等地,影响遍及东南亚。清乾隆年间,乱弹流入闽西后,不断吸收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于嘉庆年间逐步衍化成闽西本地的地方戏曲剧种,原来称为乱弹,20世纪30年代初定名为汉剧,50年代末正式更名为闽西汉剧,以区别于湖北汉剧。
闽西汉剧其名来源有什么说法声腔哪些特色呢?
闽西汉剧俗称“乱弹”,光绪年间因受粤东的广东汉剧影响而改称“外江戏”。流行于闽西以龙岩为中心的县市和闽中南部分县市。其名称多被误解为“流行于闽西的武汉汉剧”。其实它源于清中叶湖南祁阳的楚南戏即祁剧。20世纪30年代,广东《汕头日报》主编钱钱热储著文倡议,将广东的“外江戏”称为“广东汉剧”。建国后命名为“闽西汉剧”,以区别于“广东汉剧”。
闽汉戏的声腔属于“板腔体”。以西皮、二簧为主,也兼用了部分昆曲、高腔、吹腔、南词北调,并大量吸收闽西、闽南民间流行的民间小调和佛、道教曲调。其中二簧、西皮的旋律基本形式长期受闽西民间音乐和当地方言的声调正字行腔的创腔影响,导致闽西汉剧的剧种特色有别于其他皮、黄剧种。不同职业的闽汉戏唱腔风格有很大差异。老生、丑、老旦用本嗓;小生和旦用假嗓。老生的本嗓苍劲宏亮,稳实刚健;丑的嗓音偏暗,高低、强弱、缓急骤变,十分夸张,常用滑音、颤音润饰腔调;老旦则夹鼻喉之音,行腔温朴;乌净带炸音;红净高音用综合音,低音用本喉音,即俗称“双夹雪”的以鼻腔共鸣为主的音腔,为闽西汉剧独特的一种唱腔。花旦的假嗓活泼轻快,柔和委婉;青衣却带花腔;正旦行腔静美圆润;小生嗓音清晰明亮,行腔滞洒、刚健,道白以湖广话为基础,押中州音韵,又吸收闽西方言,所以有“土官话”之称。所用的伴奏曲牌和锣鼓经极为丰富,与其它剧种有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