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位列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评剧有哪些别称其特点有哪些?
评剧俗称“蹦蹦戏”或“落子戏”,也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但最终以评剧闻名全国。关于“评剧”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一种是由早期著名女演员李金顺命名的。另一种说法是这个名字是李大钊起的。当时,评剧这种小剧种刚登上城市舞台时,与国家大戏京剧均称为“平剧”,引起京剧班主的忌妒,他们便挑拨武戏演员闹事。后来,时在报界工作的李大钊出面调解。他想出一个主意,给平剧在“平"字边加了一个“言”宇。他说,京剧是国家大戏,代表北平就叫平剧;评剧是民间小戏,它反映社会现实快,演唱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上一个“言"宇就成了“评”,这是以评论社会,评书说唱为重的意思。
评剧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晰,唱词通俗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一种亲切的民间风味。其活泼自由的形式是当代人生活的最佳表现,因此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拥有大量的观众。评剧的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然吸收了梆子和京剧的身段和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了在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