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两广及粤方言地区最大的剧种。起源于佛山,用粤语演唱,是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和台湾省,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自2003年起,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藉以扩阔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
为什么粤剧需要被重视?
粤剧起源于南戏,以海盐戏、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在明清时期流入广东,吸收了珠三角的民间音乐。清咸丰、道光年间,广东地方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并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粤剧广泛吸收了当地的艺术形式,如广东音乐、广绣、牙雕、陶瓷、灰雕等。充分体现广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传统,辐射范围遍及全球,在全球华人中具有文化凝聚力。
粤剧善于借鉴其他剧种和时尚艺术,因此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成为时尚潮流剧种之一。无论其开放灵活的表演,还是丰富优美的唱腔、舞美,都显现出敢立戏剧潮头的先锋姿态。正因为如此,粤剧的戏剧风格既有传统戏剧的风采,又轻快流畅、灵活善变。面对现代都市文化的猛烈冲击,粤剧的生存空间已大为收缩,处于濒危状态,必须尽快投入力量对之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