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尚潮流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汉服作为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历史非常悠久,但仍被很多人视为奇装异服。很多人认为汉服只适合表演活动,不适合当作普通的日常服装。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在精致的汉服背后,其实还有很多人们不熟悉的无形技艺。汉服包括衣服、发型、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凝聚了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中国3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汉服都涉及到哪些非遗?
穿汉服的年轻人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美,不仅是华丽优雅的外表,更是其背后千百年来厚重的文化,承载着千百年来染织刺绣等优秀工艺和审美,从面料到配饰处处彰显匠人的匠心。下面举例几项汉服涉及到的非遗项目,一起来了解看看。
苏绣是江苏苏州的传统民间艺术,是苏州刺绣产品的总称。起源于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布无锡、常州等地。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服中苏绣制品有团扇、苏绣服饰、香囊、披帛等。
蚕丝织造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由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潞绸织造技艺四部分组成。2008年,蚕丝织造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棉纺织技术,自7世纪印度传入棉花后,中国纺织业从麻纺转向棉纺。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河北魏县、肥乡等地的纺织业逐渐发展繁荣,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2008年,传统棉纺织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是传统的宫廷手工技艺。主要采用金、银等材料,通过镶嵌宝石、珍珠或编织等工序。制作成工艺品。花丝镶嵌工艺复杂,大致可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手法,技艺精湛,造型优美,花样繁多,具有传统的艺术特色。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是苏州一种古老的丝织技艺,主要存在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缂丝织造技艺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绒花制作技艺始于秦朝,唐代被列为皇家贡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间。绒花的制作需要经过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2006年,绒花制作技艺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绒花的认识很多人来源于《延禧攻略》的热播,绒花的细腻更能衬托出女子的娴静。另外绒花因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在明清的民间,婚嫁喜事、春节、端午、中秋时分,普遍有用绒花装饰的习俗,借以祈福。
绢花,又名京花儿,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装饰色彩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主要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女子头饰。自唐宋代开始丰富起来,绢花因与真花及其相似受到喜爱,唐朝著名画家周仿的《簪花仕女图》描绘出当时妇女戴花饰的情景。2008年,北京绢花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然,汉服背后涉及的东西远不止这些。正是因为有众多的非遗技巧让汉服的承载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美学,更成为无数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延续,传承当初的美和艺术,时至今日,潮流与时尚元素依然不断融入汉服,成为新时代的“汉服”。汉服回归难道不是一种幸运,让我们在看见中国服饰延续的同时,也能看到传统工艺在服饰上的完美展现。或许汉服最美丽的归宿,是在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们都可以郑重其事地换上自己的民族服饰,做一些充满仪式感的传统习俗,让传统美学得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