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相比大家都不会陌生。小时候坐在奶奶腿上唱儿歌讲故事的场景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童年记忆。在没有电视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几段。但是你知道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在哪里吗?为什么能被称为「民间故事第一村」?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到了河北藁城市耿村,刚进入村庄,一个大型牌坊便映入眼帘,赧然几个大字“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在耿村“民间故事厅”耿村民间故事演讲协会会长靳春利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河北省藁城市耿村距离省会石家庄45公里,是个仅有一千二百余人的小村子。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村落,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故事王国”,是世界上“故事家”最为集中的地方。靳春利会长告诉记者:“在耿村,上至年纪最大的82岁的老人,下到10岁的孩童,人人都会讲故事。”
自1987年以来,靳春利会长惊奇地发现,耿村故事包容万象,上自开天辟神话、风物传说,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下至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新生活、新人物,涵盖二十多个省区市、一百七十多个县市,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历史的长链,几乎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历代野史。
这里有一家三代都会讲故事的,还有许多故事夫妻、故事父子、故事兄弟、故事母女。他就开始寻找会讲故事的艺术家,并把耿村故事的品牌打出去,其中也是困难重重,有来自家人、邻里、同村人的不理解,但是他一直坚持,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他已经发现了故事讲述者230余人,33个中型民间故事讲述家和22个大型民间故事讲述家。其中67人已被确定为民间故事讲述家,其中已故者十二人,健在者五十五人,他们当中年纪最大者八十六岁,最小者二十三岁,而且确定了五家为故事家庭。现年七十九岁高龄的靳正新因其作品最多(八百零七个故事)而荣获“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
靳春利告诉记者,耿村古为中山国地,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辰在这里同元军战败自刎,死后封王葬此,派本县靳氏七人前来看坟守墓,渐渐形成村落,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初称看坟庄,后嫌不雅,改为耿村。故耿村无耿姓,而以靳姓居多。后至康熙时期,繁盛一时,素有“一京二卫三耿村”的荣耀。四面八方的商客带来了各种各样生活用品,同时还带来了他们的故事、歌谣。耿村人外出经商、游历、当兵,也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统。由此,经商、讲故事成为这个文化居落的两大古风。
在耿村众多故事家中,靳景祥老人是年纪最大的故事家,也是村中唯一现在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靳会长的带领下来到了靳景祥的家中,刚一到他家,发现他在自家的门厅乘凉。看到记者的到来,他热情接待。我们在门厅跟老人聊了起来,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会讲四五百个故事,之所以能讲这么多的故事,主要是由于在他小时候,村里没有收音机、电视等娱乐工具,闲来无事的时候大家就聚到村里的空地听大人们讲故事,那时候的听故事的村民也很多,去晚了就会没有地方,并且经常去听,他自己坐的石头都磨得光滑了。村里的人都会讲故事,这种口头传播起了主要的作用。”
靳景祥讲故事有自己的风格,他用词文雅、有讲述技巧、会抖包袱、台风好、创作能力强、会揣摩听众心理、综合素质高。而且,他讲述的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形象鲜明、行云流水、引人入胜。现场记者还邀请靳景祥“讲个故事”。他想了一下,便说:“就讲个现代故事<夫妻捎书>吧!”故事大意是,有一对夫妻,丈夫叫良满仓,妻子叫杨晓玉,他俩都不识字,而且丈夫在外打工,妻子在家照看,夫妻俩主要通过捎画来通知对方,捎信的人不解,想试探一下,最后被揭穿,这个故事主要表现了夫妻之间的默契与智慧。靳景祥在讲这个“夫妻捎书”故事的时候,很注重故事内容的细节,讲的栩栩如生,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了似的。而且,他自己的表情也很生动,手上还有动作,尤其在说道精彩的时候,脖子上还会显露出青筋,他还会用眼神与听者交流,充分体现一种互动的精神。
靳景祥善说大故事,大小故事划分标准是,以1个小时上下为界。代表作是《花灯疑案》、《错中错》、《藁城宫面的由来》。靳景祥自豪:“脑筋好使,背故事快。”其实,讲故事是有技巧的,靳景祥有着自己的理论:“听书听赞”,“说女好说,说男不好说,说丑好说,说俊不好说”,“咬字不真,好像钝剑伤人”。
耿村民间故事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和文学等各个方面,艺术地叙述了部分中华文明发展史,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耿村民间故事村的发现,是民间文学的一个奇观。耿村故事的内容十分丰富。上至混沌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下至抗战以来的英烈传奇和当代的新人新事。
为了收集、挖掘和整理耿村民间故事,有关部门先后组织了10次大规模的普查工作,时间持续15年之久,收集出版故事集和故事专集11部,总计1200万字,1998年450万余字的《耿村民间文化大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吸引了数百名中外学者。《耿村民间文化大观》集耿村民间故事、歌谣、话语及研究成果之大成。从一部对开发民间文学宝库具有典范意义的扛鼎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耿村故事记录了一个具有典型的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历史,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在中国民间文学中堪称一座“金矿”。
耿村虽小,现在已蜚声国内外,并且已经成为河北省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耿村及耿村民间故事名扬海外,则要追溯到1989年6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第九届国际口头文学年会上,中国民协副主席贾芝特别介绍了耿村普查情况及耿村故事家群,并为来自8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放映了耿村讲故事的录像,耿村民间故事引起很多的轰动,外国学者纷纷要求到中国耿村进行考察。1990年1月,全国首个村级民间故事家演讲协会——耿村民间故事家演讲协会成立。1991年5月,中国耿村故事家群及作品和民俗活动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把耿村普查成就、研究成果和耿村故事家群集中展示了出来,开创了耿村对外文化交流的先河。1992年8月,德国《东亚文学读本》选登耿村靳正新、孙胜台等4人的故事。1995年,耿村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故事之乡”。
1997年至2002年,美国故事协会、美国国际人民交流协会、美国女娲故事讲述团等团体曾3次组织120余人到耿村进行民间文化交流。2006年9月,美国女娲故事家代表团一行41人再次来到耿村。2006年,耿村故事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7年召开了耿氏宗亲联合会,8省市的宗亲汇聚耿村。而且,耿村的故事还参加了“夕阳红”栏目,走进了央视的演播大厅。其他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扬子晚报、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等都对耿村进行过采访。2007年至2009年,河北大学、河北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都组织过学生到耿村进行社会调查活动。
2010年5月,美国圣约翰大学的6名学生在耿村实际考察一星期,“听民间故事,吃农家饭”,充分体会与了解耿村的民俗文化。而且,为了使故事更好的流传下去,耿村将口头故事整理成了文字书稿。目前,已记录、整理出耿村民间故事各种文字资料6000余万字,先后编印内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间故事集》5部,公开出版故事家专集和研究性著作10部,计955万字。2006年初,石家庄市文联和藁城市文联根据耿村故事,联合编纂了《耿村一千零一夜》,全书共6部,约200万字,收入耿村110余人讲述的神话、传说、故事作品1100余篇,其中既有传统的民间口头故事,又有当代人物的笑话和新幻想故事。
如今,耿村故事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品牌。金春丽会长表示,故事村未来的发展将主要依托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开展“耿村民俗文化一日游”,实现“回归自然、原生态”;走进农家乐,听故事,吃农家饭”。发展民间手工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耿村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将非物质文化转化为有形文化,便于更好的传承。还可以利用电视剧、网络等多种宣传手段,让耿村故事更加成熟精彩,更好地发挥故事对人的教育作用,进一步克服语言障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