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非遗文化

致力于探索中国非遗手工艺可持续保护与发展

Expl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南京剪纸是怎么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生的?有什么特点?

 南京剪纸是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一种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据史书记载,明朝已在民间流传。旧社会,南京人婚嫁喜庆,多聘请艺人来家用大红纸剪各式喜花,缀于箱、柜、被、枕等嫁妆之上,其它如斗香花、鞋花、门笺等品种。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艺术特色是“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比如像喜花,大多是在一个特定图案的轮廓中,围绕主题,根据内容的需要,填满散花散叶,和谐地构成完整的图案,显得美满充实,喜气洋洋,含意丰富。

南京民间剪纸,据清代道光年间甘熙撰写的《白下锁言》等史料记载,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民国初期始,近现代南京著名剪纸艺人武老太、马志宏、张吉根等先后来南京挂牌剪纸。夫子庙的“上海”和“皇后”花样花线店,鱼市街的“腾厚记”香烛纸马店等,都是当时南京较为著名的制作、销售剪刻纸的店铺。20世纪50年代后,先后成立了南京民间剪纸合作社和民间工艺厂,制作剪纸并出口外销。1987年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将当时主要的几位剪纸传人张方林、武志方、殷嘉才等调到该公司,成立了剪纸工作室。

南京剪纸制作为单手操剪,艺人技艺娴熟,能在无画稿的纸上,仅三五分钟剪出各种花鸟鱼虫,令人惊叹。历来供作刺绣花样与节年喜庆时居室内外装饰之用。在构图上多运用“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艺术处理技巧,加以恰当的夸张与变化,富有较强的艺术性与装饰性。题材上则多用吉祥语句的谐音形成图案,令人产生幸福美好的联想,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南京剪纸线条流畅,剪口圆润、饱满。“笨拙拙、肉墩墩、圆嘟嘟、胖乎乎”的小动物造型,深得群众喜爱。20世纪50年代,我国文化工作者何燕明、吴山、张道一等在整理南京剪纸艺术民俗时,将南京剪纸的特点归结为“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花中有花”的装饰造型,“题中有题”的深刻寓意,“粗中有细”的表现手法,“拙中见灵”的艺术风格,让南京剪纸受到广泛好评,成为中国众多剪纸产地中的独特流派。根据用途和样式的特点,南京剪纸可以分为绣花、喜花、斗香花、红钱等主要样式。

南京传统民间剪纸中,用作刺绣底样的绣花剪纸较多。过去南京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江湖卖艺,就以绣花剪纸为主要的谋生手段。绣花的品种很多,多为服饰的某一局部,主要有鞋花、鞋垫花、枕头花、领花、袖花、手帕花、荷包花等。绣花的图案剪制得比较疏朗匀称,富有江南诗意。在剪技上也比较纯熟,剪制时不用画稿,剪刀运用时手腕灵活而有程序地弯来弯去,所剪图案造型简练生动,形成典型的“一笔画”程式化的传统剪制法,对南京剪纸后来的发展影响颇大。所剪作品线条光洁、屈曲自然、干净利落,很少有斧凿刀砍之感。

喜花作为南京传统民间剪纸,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是在绣花等刺绣底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曾流行于长江南北各地,凡民间婚嫁喜庆、逢年过节,都要剪上成套的“喜花”,用于室内布置和器物点缀,如贴在房门上、窗子上、室内墙壁上,点缀在茶具上、皂盒上、面盆里,以及贴在梳妆镜上、衣柜上。喜花的创作多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美好事物,题材以花鸟鱼果为主,并赋予吉庆的寓意。比如以“笔”“锭”“如意”来表示“必定如意”,以“莲花”“鲤鱼”来表示“年年有余”,以“佛手”“寿桃”来表示“福寿双全”等。喜花剪纸尤其擅长“花中套花”的格式,即在特定的花纹外廓内,围绕主题,根据内容需要,组织相关联的图案,和谐地构成完整的图案,显得喜气洋洋,内涵丰富。

斗香花是拼制彩色剪纸,在传统剪纸中是装饰趣味极为浓厚的一种。过去民间流行在中秋拜月或庙会、祭神灵时烧香。香呈塔形,香的顶部用四角或六角的“斗”形拼制的彩色剪纸装饰,故名“斗香”。除顶部外,香的上下各层,亦装饰很多拼制彩色剪纸,通称“斗香花”。“斗香花”在内容上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吉祥图案,如“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牡丹”“老寿星”等。其色彩鲜艳强烈,一般用金、大红、桃红、绿、蓝、橘黄、黑等七色蜡纸变化拼成,每幅刻纸花纹完全一样,但都有七种颜色,别有一种审美情趣,这也是在其他地区剪纸所没有的一个品种。

门笺也是南京剪纸的主要传统样式。我国南北方都有,叫法不一,也有叫“门笺”“挂笺”“门钱”的。门笺是民间在春节时,挂在门楣上的剪纸。南京门笺像一幅小小的镂空锦旗,两边宽缘,同中间较细密的花纹形成鲜明对比,下边是一排流苏,将其贴在门楣上,可以随风摆动。内容上采用吉祥的花纹和吉祥文字的组合,一张有一个成语或一个字,成套悬贴。如“四季平安”“五福临门”等。清代康熙年间,花卉画家邹元斗画了一幅迎春的风俗画《岁朝图轴》,描绘了瓶花、灯彩、爆竹等,上面还垂挂着五枚并列的门笺。这是记载最早的剪纸门笺。

这四种样式是过去南京剪纸中常见的主要形式。以实际用途看,传统民间剪纸的应用范围远远不止于此。无论是作为欣赏,还是衬托、点缀和刺绣的底样,它们都是富有生命力的民间美术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剪纸的样式有的消失了,有的不时兴了,有的转化成纯供欣赏的美术作品。

经过武老太、张吉根、王明长、武志生、武志方、马连喜等剪纸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南京剪纸既有南京地域文化特色,又广受各地人们的喜欢。20世纪60年代开始,南京剪纸又有殷嘉才、王子春、张方林、张林娣等一批优秀传承人。近年来张钧、欧坚、张滢等一批南京剪纸新生力量也在传承中不断探索南京剪纸的创新性发展。

201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南京剪纸为重点保护传承项目,成为教育部首批设立的“一校一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聘请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为兼职教授,在学生中开设“剪纸欣赏与制作”课程。如今,剪纸走进了南京的大、中、小学校园,让南京剪纸这一美丽的民间艺术在学校生根发芽,在青年学生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