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戏,又名“弦子戏”,亦称“北调子”、“糠窝子”,是中国戏曲中四大古老剧种之一。源于元明以来中原地区流行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来,在清代中叶达到顶峰。记录在案的柳子戏曲传统剧目200余出,音乐唱腔曲牌600余支,这一剧种既有北曲豪放粗犷的风格,又有南戏委婉细腻的特征。
柳子戏有哪些别称其起源唱腔有什么说法?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又称北调子、糠窝子,流行于鲁豫苏北、冀南皖北。源于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因其主要说唱曲调“柳子”通俗易懂,影响很大,所以被称为柳子戏。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曾与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柳子戏属于多声腔的曲牌体剧种。其唱腔由许多不同宫调和不同板式的曲牌组成。其唱腔曲牌中,既有粗犷豪放、质朴浑厚的“粗曲子”,也有细腻典雅、华丽的“戏曲子”。其音乐风格,既有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的“调子”、“赞子”等,又有文雅大度、宫廷色彩鲜明的“风入松“、”步步娇“等。柳子戏唱腔以明清俗曲为主体。同时,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了其他多种声腔的曲调,逐渐衍化为自己的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