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窑址在今福建省德化县,以烧造白瓷为主,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主烧白瓷,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德化窑的瓷质优异,胎、釉浑然一体,色泽光润明亮,如脂似玉,洁白之中又闪牙黄,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而得到民间的喜爱。德化窑白瓷窑址的胎釉由于氧化铁的含量较高,所以所出的白瓷或泛黄,或泛青。
德化瓷泛黄的原因是什么?
明初德化白瓷的釉色为白中微泛红,特别像一个东方少女的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白中微泛牙黄,尤如成年象的牙齿。明末清初釉面白中微泛牙白,尤如猪油凝固时之白。因此,可以通过看瓷器的釉色来判断德化白瓷的大概年代。
德化窑的瓷土中氧化硅含量相对较高,在高温作用下往往会呈现出玻璃的光泽,胎体细腻,透光性好。从德化窑白瓷的釉色来看,由于氧化铁的含量较高,德化窑的窑址出的胎釉由于氧化铁的含量较高,所以白瓷或泛黄,或泛青。德化窑使用的胎釉氧化铁含量低,氧化钾含量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克服了白瓷纯度不够的缺陷,釉色更纯净,特别是在灯光下鲜艳。
在古代,德化白瓷是透光的。面对光源观察,隔着瓷胎能看到手指的影子,如瓷器不透光,则是赝品。明代早期,德化白瓷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到了中期则泛肉红或牙黄色,发展到后期,颜色趋于纯正,白中微泛牙黄或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