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鼓只不过是用来强调节奏感的乐器,在乐器组合中往往充当配角。很难像二胡、小提琴、钢琴等乐器一样表达丰富的情感,更不用说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了。但绛州鼓乐改变了人们的固有印象,《老鼠娶亲》幽默风趣,栩栩如生;《牛斗虎》,倔强坚韧,威武勇敢;《秦王点兵》战旗飘扬,刀光剑影;《黄河船夫》气势磅礴,令人振奋........
山西是鼓乐的故乡,新绛更是鼓乐之乡,从接壤的襄汾县陶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鼓和鼍鼓推测,还在6000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原始鼓乐。
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绛州鼓乐中,曲牌很多,尤以《秦王破阵乐》最为出名。相传,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领唐军大破刘武周,为了庆祝胜利,当地百姓用民间锣鼓奏出了《破阵乐》。到了贞观元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大宴群臣,在大殿上演奏了经过加工整理并重新排练的《秦王破阵乐》。乐队的布局为“左圆右方,先编后伍,鱼丽鹅颧,箕张翼舒,交错曲伸,首尾相互,以像战阵之形”。由唐代初年的音乐家吕戈教练乐工120人,舞者身披银甲,手中持戟,全舞共分三折,每折为四阵,以往来击刺动作为主,歌者相和。
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分为社火锣鼓、鼓吹锣鼓两大类。鼓吹锣鼓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社火锣鼓则以花敲鼓、穿箱锣鼓、车鼓等为主。无论击鼓的技法、奏击的曲调,还是综合表现形式,绛州鼓乐都独具特色,有别于其他任何地方的锣鼓。其技法丰富多变,曲调旋律刚柔并济,综合表现形式更是精彩纷呈。
花敲鼓在绛州鼓乐中最具代表性。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即击鼓边、敲鼓边、墨鼓钉、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打、捶相挑。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民间将绛州鼓乐分三路,各路各有常用曲目,南路有《叽呱啦》《啦呱叽》《扎咚呱》等,中路有《钉缸》《麻雀踩蛋》等,北路有《牛斗虎》《凤凰单展翅》《狮子撩绣球》等。
绛州鼓乐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风俗价值和实用价值。《秦王破阵乐》在民间相当流行,尤其是在鼓乐达到顶峰的明清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绛州鼓乐不断发展壮大。在《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编出了《秦王破阵乐》《夏坡滚核桃》等精彩歌曲,并参加了山西省首届艺术节。1988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龙年音乐周”中,江县农民业余鼓乐队在北京演出,受到国内外舆论的一致好评。他们《秦王点兵》《夏坡滚核桃》的演出以其磅礴的气势和震撼山河的激昂旋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