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鼓乐,海外又称绛州大鼓。汔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吹打乐,因新绛县昔称绛州而名。绛州鼓乐起源于先秦,兴盛于明清。据《直隶绛州志》说:“1岁时社稷,夏冬雨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新绛县志》:“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等等。”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称,演奏气势磅礴,气势磅礴,铿锵有力,雄浑雄浑。绛州鼓乐凝结和沉淀了千百年来黄河儿女的传统文化。粗犷豪放,慷慨激越,火热洒脱,雄浑奔放。借助鼓板锣钹,管弦丝竹,特别是发挥了鼓的每个部位最佳音响,运用花敲干打,以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将人、兽、物的视听形象,可以演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被誉为山西鼓乐艺术“三绝”之首,中国鼓乐艺术的“国之瑰宝”。
绛州鼓乐的来源有什么故事其表演形式是怎样的?
绛州鼓乐历史悠久,鼎立于先秦,鼎新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鼎新于当下。从先秦“丁陶文化”中逐渐繁衍而成的晋国鼓乐,在绛州代代相传,创造了——绛州鼓乐。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极力主张“闻鼓声者而悦之”,得到君主的赏识和认可,因此晋国鼓乐在当时的影响力巨大,名闻天下,远播四方,有“秦筝晋鼓”的说法。受汉代鼓吹乐的影响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方乐器的不断传入,唐代绛州鼓乐无论是乐器还是表演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太宗李世民的《秦王破阵乐》对绛州鼓乐的影响很大。宋代,百戏、社火在晋南一带的盛行,也给绛州鼓乐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清时期绛州鼓乐不断走向鼎盛。绛州鼓乐初为当地祭祀、庆典、婚嫁和庙会及各种民间社火的民俗活动。直到民国时期的《新绛县志》中依然有“元宵……鼓吹、杂戏、秧歌,火树银花”“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令观者有应接不暇之势”等记载。
绛州鼓乐以其丰富多样的音乐语汇,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于观众的视听,并能演绎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有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两大类,其中赛社锣鼓是绛州鼓乐风格的主要代表。赛社锣鼓又称闹年锣鼓、社火锣鼓,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在赛社锣鼓中,花敲鼓和穿箱锣鼓最具特色。常用的乐器主要有扁鼓、小鼓、大鼓、花盆鼓、战鼓,以及拍板、梆子和铜制响器镗锣、大锣、大钹等,演奏时,往往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做出不同的乐器组合。其表演形式除领奏、对奏、齐奏外,还有不同组合的交替变化和独奏华彩部分等。常用的敲击技巧就“鼓”而言,有击鼓边、蹭鼓面、打鼓帮、抽鼓皮、磕鼓环、碰鼓架、磨鼓钉等。就“槌”而言,有单槌滚、双槌擂、槌相搓、槌相击、槌相朓、槌相移等,演奏技术的发掘可谓全面深入。